l 為何我要寫這篇文章
我常調侃,農藝系出身的人根本是比醫學系的更加稀有,出去跟人家自我介紹「誒,我唸農藝系的喔!」,總是會換來各種一臉問號:「真的沒聽過這個系耶…」、「第一次聽到耶~啊所以農藝系都在幹嘛啊?」、「農藝系?啊不就農夫,做農還需要唸大學喔…」,每次聽到後面那句都只能無奈笑笑。
說真的,這也不是第一篇介紹農藝系在研究什麼的文章,著名的鄉民聚集地PTT上就有一篇寫得非常中肯,大家不妨找找。三間大學 (台灣大學、中興大學、嘉義大學) 農藝系的系網上面也有各自對農藝系的官方解釋,說實在,如果有心要找資料的話還是能從網路上得到有用的資訊的。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網路上不乏資料,那你打這篇文章不就是多餘的嗎?誒,我真的想過這問題,這也是讓我這篇文章拖了快2年還沒寫完的原因之一 (我從2019進碩班就開始構思這篇文章了)。但我後來心想,當初高中考大學時,同樣在講三角函數的參考書不也是買了好幾個版本嘛,那我寫一篇我對農藝系的看法不也是提供另一方面的參考意見嘛!於是就有了這篇文章的誕生,內容大致上就是我目前在農藝系6年 (大學部+碩士班) 的所見所聞與心路歷程,希望能幫助到想要了解農藝系的無論是高中生、迷茫的大學生、或是猶豫是否該讀研究所的準畢業生。
l 我唸農藝系的原因
我說當初學測前有學長跟我說「大學讀農院比較有出路喔」這樣的話所以我就填了,你信嗎?好啦,反正就是醫學院上不了,一心又只想往三類組發展的我 (諷刺的是我偏偏國文和社會成績很好...) 就在學測前信了那個我也忘記是哪位的學長的話,學測後填志願將農藝系和園藝系填了一輪,然後就這樣上了嘉義大學農藝學系。在那之後,我曾經問過一些人他們為何要讀農藝系,大概會得到四種答案:
一、因為我父母是在農試單位/種苗公司上班的,他們推薦我填的。
二、喔,因為我老家有田地/果園啊!(這種同學不管他後來有沒有回去種田,麻煩先抱緊他大腿,標準田僑仔)
三、我喜歡植物,也喜歡種東西,農院聽起來也很專業,所以我就填了。
四、嘛,醫學院考不上啊,就先選個不排斥的進來啊,之後再看看要不要拚轉系/轉學啊。
讚喔!包括我自己在內,很多人一開始根本就沒搞清楚農藝系再幹嘛就填進來了,選志願像在相親,完全靠緣分耶。
l 所以農藝系在研究些什麼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對於農藝學,維基百科上有一段非常精闢的解釋:「是研究與農作物生產相關領域的科學,包括作物生長發育規律及其與外界環境條件的關係、病蟲害防治、土壤與營養、種植制度、遺傳育種等領域」,簡簡單單地說出農藝系的重點,記得背下來,面試的時候拿來回答教授的問題。不過我還是想講講我所認識的農藝系。
不妨先從課程講起,除卻各類作物學和農業概論,學習的內容大概可以用兩個時期區分:大一、大二時期,大三、大四時期。大一和大二時,課程大概就是農場實習 (台大叫「作物學實習」)、普通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普通植物學、植物生理學、土壤學、生物統計學、試驗設計學,等諸如此類老師嘴裡「幫你打基礎」的課程 (台大還要必修微積分...)。那大概是我最煎熬的兩年大學時光吧!煎熬的是大部分的課,明明我在上課,但我就是不知道為啥農藝系要學這些知識、關聯性到底在哪,許多知識難以串聯在一起,只能先囫圇吞棗地灌到腦子裡應付考試再說。不過後來回首這段日子上過的課,大概可以明白這些課程是屬於「厚積薄發」中「厚積」的部分。
在大二升大三的暑假,一般會安排學生去進行校外實習,比如:農改場、農試所、中研院。回首那段實習的時光,那是我第一次那麼近地看到從事農業研究的研究員在做什麼,才理解到自己其實根本連進入農藝界的門都還沒打開,從那次起開始決定要開始好好認真念書、好好認識何謂「農藝系」。之後的這個時期,系上的課程也趨向核心,開始教授遺傳學、作物育種學、更深入的植物生理學、分子生物學、生物資訊學、作物病蟲害、組織培養學以及一些實際進實驗室學技術的課程 (例如專題研究)。
誒,好了,這樣你大概對於農藝系在學什麼有一些概念了。簡單來說,農藝系研究植物,但更專注於「作物」(我就不分農藝作物還是園藝作物了,說真的,其實根本沒分那麼細)。然後隨著研究方向的不同,大概又可以分為三大組:作物生理組、遺傳育種組、生物統計組,台大與中興在研究所就是這樣分組的。作物生理組偏向研究作物在各式環境下,性狀改變背後的生理調控機制,例如:Sub1基因是透過哪些生理途徑讓水稻可以耐淹水的呢;遺傳育種組研究控制某性狀的基因有哪些,並試圖透過育種汰除不良性狀的基因、將優良基因導入至其他品種中,舉例來說:透過QTL mapping或GWAS等技術找出提供水稻耐淹水能力的基因,再透過各類育種方法將該基因導入到不耐淹水的水稻品種內,使其也能耐淹水;生物統計組則偏向研究生物統計與生物資訊,試圖利用各項數學式與模型來表達或預測作物的表現。但說真的,雖然分成三組各自鑽研更深入的學問,在研究之中往往又是如此密不可分。
然後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尤其是分子標誌與定序技術的完善,意味著農研也逐漸走向大數據分析的時代,必須學習各式統計軟體的使用,尤其是R語言,是不是沒有想到身為一個具悠久歷史的三類科系竟然也要會寫一些程式語言啊?再隨著「智慧農業」的提倡,影像辨識與無人機也開始加入了農藝系的研究範疇。
l 那農藝系的出路真的不錯嗎?
這個問題是如此艱深啊…說實在話,打這篇文章時我才剛要準備高考農業技術,我也只能就我6年的所見所聞來說一下。
關於農業,台南農改場大門一進去的牆上寫著「治本於農」、台大農藝系館一進大門掛著的字畫寫著「農藝技兮,國之邦本」,是多麼的勵志啊!我承認農業超級重要,無論是農研還是生產管理,都與國家安全掛勾,甚至你看外交役,農技也和醫學算是兩大團了!但我也得說,就我現在看到的現況,台灣有個從日治時代便建立的屬於國家的超強農研體系,但缺乏私人農研單位的活躍,這是台灣與國外的差異。於是從古至今就很多農藝系畢業的系友進入公職體系,任職於各大改良場、農試所、農業局,甚至某段時間還有「農藝系,公職搖籃」的新聞。公職沒有不好,我是想表達,做這行的很多都朝這方向去了,收入算不錯也穩定,要說這條出路不錯也是挺不錯的!但我偷偷講句實話,你以為農業技術只有農藝系能考啊,與農業相關的大部分科系都能參一腳啊,我們的優勢只剩下考科大都是我們課堂上接觸過的東西,以及相對於其他公職,競爭者相對少很多很多而已。
因為不想考公職,畢業後去民間企業的也大有人在,部分學長姊從事著資料分析的工作,這也算是學以致用了吧。但隨著python、SQL、R成為顯學,大家很輕易的就可以接觸到相關課程,當自己不再獨一無二,我想這一塊很快也會成為眾人眼中的香悖悖。當然也有許多人選擇的是離開這領域,我大學同學有人現在在當健身教練或業務,這無可厚非,畢竟大學本身也是個摸索自己與認識更多人的地方,沒有規定一定要留在什麼領域之中,這道理同樣適用在絕大多數的科系之中。
所以呢,你問農藝系出路好不好,實際面來講的確比其他系所窄了點 (不過我們人也少就是了)。但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是因人而異,有學長姊能為了復育台灣的特有作物而在農藝系裡奮鬥並也順利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那對他們而言,農藝系也是具有偉大出路的吧。而我也期待著哪天政府能更重視農研,那時農藝系崛起的機會就來了。
l 結語
這樣拉拉雜雜寫了一堆,我盡量把我看到的農藝系給寫了出來。總歸來說,我認為農藝這條路是永遠不會被取代的,它只會不斷地更新而不會被汰除,只要人類還存活一天,就永遠需要農研,除非人類進化到會行光合作用。始終,好與不好都是比較出來的,每個人心中自有衡量什麼是最適合自己的。在農藝系裡,也是充滿著很多有熱情、有夢想的人,兢兢業業地為農研奮鬥、為農業發聲,目的就是為了開創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希望看完這篇文章的你可以稍稍了解一些農藝系,也祝福你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地方。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