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緣起
在打這篇文章之前,除卻我大學和研究所所撰寫的各式報告、文獻心得摘要、論文和兩年前那篇研究所考試心得文,上一次這麼正兒八經地寫文章真的可以追溯回六年前考學測那時。再次動筆寫文章是在讀完楊斯棓醫師所著《人生路引》,反覆思考良久,認為目前我最做得到去提升自己的事情就是寫文章 (為此我添購了楊醫師書中所引用陳立飛先生所著之《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或許我現在還沒有太多專業的內容可以書寫,但我可以寫下我讀完一本書後所收穫的心得與反思,一方面做為我讀書的筆記,幫助我整理與思考書中的內容,一方面也希望能為對這本書內容有興趣的人做一個小小的導覽。
《人生路引》係由家兄推薦予家父與家母後再由家母推薦給我,可見此書在我家中是多麼引起共鳴!誠如書中所述「世間的問題,以前的人都遇過,而遇過的人當中,有些人寫成書分享他的解法。我們很幸運的,可以從書中找答案,不必用肉身撞得頭破血流」,楊醫師寫下他在閱讀28本書之後的所思與領悟,對於人生當中我們常問的問題:我要怎麼提升自己?為什麼別人可以而我卻做不到?為什麼......等許多的為什麼給出了建議,讓我們得以像拿到了羅盤的水手在茫茫大海上少走一些歪路。
l 獨善其身,可以這麼準備
我一直認為人只要還活著,提升自己就會是一直伴著自己,擺脫也擺脫不了的課題。楊醫師用「說書」、「說話」、「寫作」、「自律」與「思辨」來詮釋如何提升自我。
讀書,想想我多久沒讀除了我專業領域外的書了,都忘記了其實讀書,可以讓我們快速地尋找諸多問題的答案,減少未來走錯路的機率。而所謂說書,即是嘗試說出書中的內容與涵義,以科學的角度來看我想就相當於文獻最前頭的「摘要」吧!說書就如同自己寫摘要,盡全力摘出書中的精華濃縮成幾分鐘的故事或文章,既讓他人得以快速知曉書中所述,也讓我們本身得以加深對書的理解與記憶。而我想,我這篇文章亦是說書的另一種嘗試與表現吧。
說話,我自認是屬於話多的人,在熟人面前常常暢所欲言,有時難免禍從口出,而這幾年已深自收斂、反省許多。常聽到「說話是門藝術」,在楊醫師這裡,說話,就是話要說好。不是詞藻要多麼華美,話說好的內涵包括著「事做好」、「專業性」與「同理心」。說出怎樣的話都揭示著說話的人做事的態度、價值觀,甚至是過去的經歷與背景,我們應時刻謹記,說話是門藝術,我們都希望我們的作品被賞識而非唾棄。
寫作,則是寫下自己的專業,將自己的真功夫篆刻在文章之中,把自己當成品牌經營,如此一點一滴地書寫,興許就將會像楊醫師講的「我手寫我酒,不怕巷子深!」。
自律即要事排第一,將重要的事情最優先解決,再來安排其他事情,方能避免手忙腳亂。同時我認為書中所述的自律亦包含「行動力」,遇到問題或規劃我們不應只是關注和思考,而應是以實際行動去嘗試著手解決或進行,簡而言之,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思辨,我理解為別人云亦云。當面對一個議題或政策時,應當思辨。而正確的思辯是包括自己多聽各方論述、多加閱讀書籍與資料,讓自己本身對於該議題或政策的認知豐富起來後再來做決策與判斷。我認為楊醫師在書中給予了非常良好的示範。
l 開創新局,有賴觀察省思
面對未來,楊醫師用五個關鍵詞「創意」、「創新」、「流行」、「蹲點」與「週期」來闡述如何開創新局面,也非常清楚地在這一章節的開頭即點明,這八個關鍵詞的共通點就是要會「觀察與省思」。
對於創意,楊醫師給予了很好的概念「點子的產生就像環礁悄然浮起。如果想擁有源源不絕的創意,就該鍛鍊讓珊瑚礁成長的基本功。」,而這基本功的重點只有兩個,一是「為自己的腦袋蒐集元素」,二是「有能力看到不同事物間的關聯性」。當基本功紮實,當需要創意時,便有許多的素材供自己連結產生新素材。
創新,楊醫師引述《繁榮的悖論》一書,將創新分成:持續性創新、效率型創新與創造市場的創新。在三種創新當中,能夠透過觀察市場缺乏的部分,進而著手開拓該市場的「創造市場的創新」透過觀察市場缺乏的部分,進而著手開拓該市場的「創造市場的創新」透過觀察市場缺乏的部分,進而著手開拓該市場的「創造市場的創新」是最難能可貴,但也是最能為自己帶來轉機、帶來商機的創新方式。
楊醫師將流行一詞化作一個公式:趨勢 = 少數原則×定著因素×環境力量。所謂少數原則,我認為重點應在楊醫師著墨甚多的「連結者」身上,亦即能將不同圈子迅速串聯起來的角色。定著因素則像是一個相當知名的廣告詞或一個觀念,人們一聽到便會迅速聯想到某樣東西,舉例來說,「一家烤肉萬家香」不就是一個很成功的定著因素案例嗎。環境因素的解釋就很字面意思了。楊醫師指出,幾乎每一個流行都可以套用上述公式進行拆解,若為好的趨勢即可以學習該趨勢的公式,來幫助自己快速達成目的。
蹲點,乍看之下有點難以理解的一個詞,但在這裡唯一的重點就是「懂得放棄」。要懂得放棄,必須先懂自己的目標在哪,當知曉現今走的路非己所願,那麼再走下去必然痛苦不已,導致一生庸庸碌碌。而若能在繼續走下去之前就放棄該目標,轉而面向另一個新的目標並堅定下去,即使遇到低潮亦有能量繼續往前邁進,前往高峰。
週期,在這裡指的是一個衰敗的週期,可以是一個企業的衰敗,也可以是一個人的衰敗。在這裡僅簡單紀錄何謂衰敗的週期:
一、成功之後的傲慢自負。
二、不知節制。
三、輕忽風險。
四、病急亂投醫。
五、放棄掙扎。
從這樣一個衰敗週期,可以清楚看出企業或人若要走向衰敗會先出現的徵兆,也因此,我們得以時刻提醒自己勿犯上述之錯誤。
l 豐盛應許,來自思維習慣
如果說《人生路引》的前兩個章節是在教你「方法」,那這個章節教你的便是「如何思考」。「算盤」、「心態」、「習慣」與「致富」做為貫穿整個章節的關鍵詞,楊醫師教我們如何改變思維,以及該擁有何種思維。
算盤,雖然描述的是商業思維,但我認為該想法也相當適用於解決幾乎生活中的各式疑難雜症。我理解算盤的意義是這樣的:遇到或看到某情境時,先觀察是哪些因素可能造成該情境的發生,並試著去分析、找出解決的辦法。並且切記,有些時候並非能省則省,而是「有捨,才有得」。
在心態這一節,楊醫師的下標「人生路長,賽事多場;心態正確,縱橫全場!」就很清楚地告訴大家這一節的重點「要有良好的心態」!那什麼是良好的心態呢?我認為講白話一點就是「不要給自己設限」。當遇到挫折時,別認為自己的極限就到此為止了,要堅信可以透過「努力、策略與他人的幫助」來幫助提升自己的素質。別給自己畫地自限了,永遠相信自己有無限的潛力,我想就是這一節的重點。
說到習慣,不禁讓人聯想到去年曾經讀過的一本書《原子習慣》,作者用循循善誘與舉例的方式教導讀者如何一步一步建立習慣,相當推薦大家去閱讀。而楊醫師閱讀的《習慣致富》,旨在點出富人之所以為富人、窮人之所以為窮人,最大的差別在於「習慣」。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不論我們的線性收入有多少,扣除基本生活開銷、緊急預備金和預計要存的錢後,剩下的金額才是屬於享樂的部分。另外再透過存下的錢,為自己添購可以生產被動收入的工具,若能讓被動收入與生活開銷持平,恭喜,你可以開始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了!總的來說,好的習慣就是自己要對生活有所規劃與安排且懂得感恩與珍惜,然後把享樂放到最後,忍耐後的棒棒糖才是最好吃的!
雖然說是致富,但我認為這個「富」說的不只是財富,亦有豐富自我的意義在裡頭。這節提到富翁擁有的三個特點,如果用我的話來說,其一便是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成功與否與智商無關,而是與是否具備實踐的行動裡有關。其二是面對他人的攻擊仍一直保持正向的心態,為自己加油打氣,勇往直前。其三就跟前面提到的「創造市場的創新」有異曲同工之妙,要能透過觀察去發掘、經營市場上缺乏的部分。你說,若我們能訓練自己擁有這樣的心態,不是也在通往富翁的路上先富足了自己嗎?
l 以簡馭繁,愈奉獻愈富足
楊醫師用三個章節談論了「如何提升自己」、「面對未來我該如何布局」以及「成功人士擁有的心態」等三個面向自我的問題,這一章節則以「投資」、「REITs」、「指數」與「奉獻」來談論人生中大家也很注重的問題:收入。
在這裡,投資所闡述的是一個大概念,是楊醫師從《用心於不交易》中獲得的獨到見解。楊醫師認為投資於不交易最一開始的應用是在「自己」身上,是自己對職涯的選擇。核心概念在於,自己若頻繁地更換工作,到頭來也只是淪為「樣樣懂一點,但也樣樣都不懂」的局面,應當在摸索階段後堅定自己的職業,讓自己成為同行中優秀的一份子。應用在自己身上之後才是應用在股票或REITs。不交易的原則在這裡就是能「忍」,能忍住不做什麼,將好公司的股票抱著長期收股利,只定期評估該公司的體質或產業趨勢變化,若該公司仍有長期獲利的能力,就忍著「不交易」,持續收股利並滾雪球般持續買入該公司股票。這一節讓我想到《你唯一需要的投資指南》在最前面有提到一個小啟示:知名避險基金經理人Michael
Steinhardt被問到,可以給一般投資人最重要的投資建議是什麼時,他說:「請記得,我是你們的對手」。
REITs概念股即不動產投資信託的簡稱,意義就是以證券的形式募集投資人的資金於房地產。我對REITs這一節的理解很簡單,就是「分散分險」。楊醫師舉例以現在你擁有200萬的金錢,你會選擇購入一間歸入個人名下的房地產亦或是購入REITs呢?關於這個答案,楊醫師建議的是買入REITs,既減少自己管理房地產的心力,也降低風險。這裡的風險包括「惡房客」、「時間久後該地段的環境變化」、「天災人禍」...等。但絕不是說不要買房地產喔,這一節只是告訴我們,還有這樣一個選擇。
指數在這裡指的是指數型基金 (TIF,最近很紅的ETF,諸如0050、006208概念跟它類似)。其實這節應該算是用心於不交易的延伸,因為楊醫師認為不交易的第三部應用即購入指數型基金。記得前面提到《你唯一需要的投資指南》當中的那個小啟示嗎?如果將股市比做一個大型賭盤,長期來看散戶的勝率很難贏過專業的投資理財專家。有人說「那就買基金啊,讓會的人幫忙選」,在這裡楊醫師點出,買入基金,按時付出經理費和管理費,其實對於本金來說也是相當大的損傷,雪球只會越滾越小。這時若擁有指數型基金,以0050和006208為例,買入的便是台灣市值前50大的公司,需要承受的風險與波動相對低很多,投資人也無須時時刻刻盯盤,相對的單純與安穩。最後楊醫師以「不以獲得多少東西來衡量成功,應以對社會做出多少貢獻來衡量成功」來向大家闡述在我們獲得了安穩的收入之後應當做的事,也就是奉獻,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當如是。
l
家是堡壘,先依賴後互賴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家,是你永遠的避風港。但也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們從家人那裡得到溫暖與慰藉,但人與人相處也總是會有一些問題浮現,楊醫師用「語言」、「父母」、「界線」、「伴老」與「告別」來揭示一些家庭常會遇到的問題並給予了建議。
語言與父母,這兩節在談論父母如何教育小孩以及與小孩的相處方式,請恕我在這兩節的理解上實在薄弱,畢竟不在其位不知其苦,我也只能比對個人在父母對我的教育中受到的影響來印證這兩節的內容。歸納這兩節的重點:母語對小孩發育的重要、給予孩子關注與對話的空間、培養孩子的自我肯定力 (楊醫師重點標註:不拿自己孩子與他人比較)以及「孩子的起跑點,是從父母的腦袋開始的。」這樣的觀念。這樣歸納後回想我過去的生活,非常慶幸我父母從我小時候與我的對話便是臺語與中文皆有 (雖然我臺語爛到不行…),同時也樂於聽我說話並和我討論學校的種種。但我最開心的是父母從未拿我和任何人比較過、相信我仍然擁有著潛能,這是我後來一直努力下去的動力,因為他們讓我相信我自己是可以做到的,遇到挫折因而得以再站起來。
界線談的是與家人的財務界線。我覺得書中提到的一個例子非常地貫穿這節的主題:「藉由籬笆 (金錢界線),我們才能知道,自己的草坪有多大?有多寬?我們要在哪個範圍內澆水、施肥、修剪,不再哪個區域內澆水、施肥、修剪。我們能分清楚什麼是自己的責任,什麼是別人的責任」。大家不妨試著思考看看:自己個人、伴侶、父母、小孩、兄弟姊妹、社會、朋友,哪些是自己願意為其澆水、施肥、修剪的,以及其先後順序。
伴老這一節剛開始,楊醫師就開宗明義地指出:「父母的衰老,一定比你預期來得快」。伴老既是如何陪伴逐漸老去的父母,亦是讓我們自己年華老去時也有了一番準備。楊醫師舉出伴老的三個重點,第一個是「安全與便利的住所」。所謂安全與便利的住所,書中首推管理良好的大樓,老人家有電梯搭乘不用爬樓梯、有子母車可以到垃圾而不用追垃圾車,因此大大降低老人家跌倒的風險。第二則是「預立醫療決定與遺囑」,這同樣是告別那一節的重點。楊醫師提出的論述非常使人深思:「你若不決定,做決定的責任,就落到其他親人頭上」,這一方面既可能讓自己多遭受一些痛苦,亦可能讓親人之間因各自立場不同而產生隔閡。第三個重點就是掌握老人家的生理變化,做出心理或實際心動上的因應。
l
兼善天下,助人不分國界
我想,若說前五章談的是如何建構我們個人的人生,那這章談的就是如何在人生的道路上多一些鮮花與美景做點綴,使美麗的更加美麗、豐富的更加豐富。這些鮮花與美景在這一章分別為「自由」、「退休」、「旅行」、「慈善」與「女力」,我在這裡僅取前三者來做撰寫,對於後兩者,我非常建議大家親自閱讀楊醫師大作。
自由,這個詞在這裡的意思是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有勾勒自己人生藍圖的能力,別只片面聽從長輩對於我們人生的安排。這裡不是叫人變得叛逆,而是要思考:父母對我規劃的道路真的是我想要的嗎、這條路真的合乎時宜嗎?
一條自己喜歡的人生道路應當是如楊醫師所述:「遠眺那樣的目標,我非常享受這些過程,我的目標跟過程,連夢裡我都樂意擁抱。」
人難免會老,縱使現代醫學發展迅速,人類的壽命逐漸增加,但終會有迎來退休的那天。讀完這一節,有一句話一直在我腦海浮現:「人生70才開始」,當然不是每個人都70歲退休,我對這句話的解讀是:活出精采的老年生活!楊醫師稱之為第三人生,重點就三個:「學獨居,也學新鮮事」、「愛護家人,獨立互賴」、「善用網路,樂於分享」。俗話說嘛,活到老也學到老,時代不斷在推進,就算我老了也該持續學習,第一是不與社會脫節,第二是可以享受日新月異的科技豈不是美哉。
先說最後這段不是我偷懶,是我覺得楊醫師書中已經做出非常好的重點摘要,我做任何筆記都是多餘的,因此僅摘錄我認為的重點。旅行,引述詹宏志先生《旅行與讀書》當中的一段話:「只有一個人生是令人不滿足的。也許只有旅行與讀書能讓我們擁有超過一個人生」。慈善,「你若不關心錢的去處,它就會跑錯路」。女力,「家庭主婦,是一種理當計價的專業人士」。
l
總結
洋洋灑灑地打了6000多個字,寫的並不是很優秀,很多內容都是不斷地摘錄,實屬慚愧。但總的來說,我也的確透過這樣6000多字的整理,讓我又重新讀了遍這本書,因而更深刻去理解《人生路引》楊醫師字裡行間所闡述的真諦。人生路「引」,楊醫師給出了人生路上可能會需要的一些指引,減少我們撞得頭破血流的機會,但終歸人生是我們自己的,路上難免有屬於自己不一樣的景色,就期許自己做個更好的人吧,讀萬卷書亦走萬里路。
Source:
楊斯棓 (2020)。人生路引。台北市: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