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堂商業思維啟蒙課程:林明樟《給兒子的18堂商業思維課》

    我得很老實地承認,我就是在讀完楊斯棓醫師《人生路引》中介紹林明樟先生所著的《給兒子的18堂商業思維課》那一節後,在既感到好奇與為自己築夢累積資本的心態下購入這本書。剛拆開博客來的紙箱拿到書時,我不禁「喔齁!」了一下,心裡默默OS了一句:真小。那明顯比它旁邊其他的書來得小的尺寸(但還是比我高中英文單字口袋書大XD),究竟會帶給我怎樣的驚喜呢?結果一讀下去就又開始「喔齁!」了,林明樟先生的寫作風格真是年輕又詼諧啊!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啊!總之呢,就在這樣一個與內容毫不相干的雙重驚嘆中,我也開始了我人生第一堂的商業思維課。

    我覺得啊,所謂商業呀,從來就不會是一個人的獨角戲,必然是人與人之間不斷的互動構築成商業這個行為。不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自己也是要有點本事才可以讓人信服啊,不然憑什麼人家要跟我合作、要給我錢啊?誒嘿,那問題來了,我該如何利我的器然後跟別人互動啊~?我歸納書中的18堂課程,大致可以分成「價值觀」、「心態」與「行為」三個部分,都為上述的問題提供了解題的參考。

l   價值觀

    講講價值觀吧,我認為這裡又可以分成「對錢的觀念」與「待人處事的觀念」。其實不意外啦,商業嘛,有人才有錢啊,不然錢從哪裡來,你家開銀行喔?對於金錢觀,主要又分兩點,其一是「賺錢是很困難的!」、其二是「錢要花在刀口上!」,看似簡單的兩句話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啊!在看到林明樟先生寫道「高物質的生活讓小朋友有了錯誤的金錢觀念」,不禁汗顏!誠然,身為家中的老么,自小茶來伸手、飯來張口,雖說不上要啥有啥,但基本也被滿足,當真的「呷米不知米價」!是一直到我慢慢長大,在咱家爸媽的提點與自己算了一下發現「哎呀!死定,我未來的薪水不一定能支付我想像中的生活」後領會賺錢真的難啊!我勢必得調整我對金錢的觀念呀,不然我就得暗示自己土壤很營養、土壤具有很多微量元素很棒之類的了。整個心路歷程的轉變大概如同林明樟先生描述的那樣。簡單來說,領會了賺錢的困難,方知曉其實有許多東西其實對自己是不必要的,控制物慾、審慎地對待每一分錢,才可以真正達到把錢花在刀口上,不讓錢財白白流失。

    待人處事的觀念,在這裡強調的是與「團隊」以及與「客戶」之間互動該具備的觀念。其實我認為貫穿這裡的主軸無非就是「真誠」與「不貪心」兩個詞。不貪心一定要吞掉每一毛錢,有錢大家賺,皆大歡喜,收穫的可能就不只有錢。真誠地對待團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千萬別自己卯起來單幹,永遠記得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大家方能和諧地共同努力為目標打拼,我相當喜歡林明樟先生在書中為TEAM做的註解:TogetherEveryoneAchievesMore!而真誠地對待客戶,以長遠的眼光經營不短視近利、主動了解客戶的需求、珍惜遇到的每一個客戶,方是長久之計。

l   心態

    再來談談心態,我下了三個註解:「調適自己」、「要有目標意識」、「別輕易言棄」。

    所謂的調適自己,就書中所述,影響我們生活中的因素大概可以二分成「可控」與「不可控」的,我們得「先控制可控的部分,不可控的部分就隨緣」,畢竟不可控的那一部分本來就不是自己所能掌握的,如果心懷遺憾或怨念地念茲在茲,還不如接受它來得輕鬆與樂觀。

    而目標意識,林明樟先生也說了是「隱隱約約的方向感」,我讀完的解讀有點像是《原子習慣》中提到的「時常提醒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一個人」,是想成為「健康的人」、「快樂的人」還是「有自己一家公司的人」呢?對於有目標就會有專注這點我也是深有體會,想當初要拚研究所,我心中就只有一個目標也就是「考上研究所」,於是我大學四年第一次那麼認真地讀書,只因為有了一個方向,而有了前進的動力。

    不是有一句話是這樣說嘛: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寫作業」不對,是絕不輕言「放棄」。別輕易言棄,林明樟先生說了「試過500次以上,才有資格說放棄」,這道理就很像「一回生、二回熟」那般,對於新的事物或不熟悉的領域,我們一定一開始都不懂嘛,然後在這個急急忙忙的年代,大家又要求要「速效」,短時間達不到目標、學不會,就認為沒有效或自己沒天分,殊不知其實是自己根本還沒有花時間、花心力去練習、去揣摩那些知識。這就好像我打心底認為數學是我的罩門,但我對於生物統計學還是花了很多時間去練習、去整理,雖說不上精通,但現在也堪用。總而言之,想放棄時,給自己一個機會,問自己是否真的花了時間、花了心力在上面,也許就會產生不一樣的你(或我)。

l   行為

    我把我歸納的三個重點,行為放在最後面講是有原因的,因為我認為這裡又可以分成三個點:「觀察」、「思考」與「行動」。尤其是行動,前面講了一堆,我試問我自己會不會做到,嗯,難說,沒做到就不算是我的東西了,因此我把行動特別放在最後來強調「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其實觀察與思考是可以放在一起談的,雖然我分成兩個關鍵詞,但也就是有了「觀察的結果」我們才得以有「思考的成果」。於是,那要觀察什麼呢?觀察生活上的正面與負面例子、觀察社會的趨勢以及可能缺乏的那部分。觀察分析正面的成功例子讓我們可以去學習「成功的模式」,而負面的例子則提醒我們迴避「可能的死路」。而觀察社會的趨勢和可能缺乏的地方,這幫助我們理解現在的市場上哪些部份是飽和的,而哪些部分又是我們的機會。《給兒子的18堂商業思維課》第一章舉例的昏暗機車行的營業改善方案,就是透過觀察分析那家機車行現在的環境與營業方式來思考可能的解決方案。

    有了觀察的結果,接下來就是以帶有長久眼光的方式冷靜地審慎思考「是何種原因讓該公司賺錢(或虧損)」、「該如何決策才可以脫離困境或進步」、「在現在的商業市場中,我們的機會在哪」。唯有不短視近利的長遠思考與冷靜的判斷才可以幫助我們下了錯誤的決斷。林明樟先生講了很好的話來詮釋這個道理:花更多錢想出更賺錢的方案。而這個「花更多錢」是建立在經營者帶長久眼光與冷靜思考的結果,因為他看到了若只是一昧裁員、關燈省電費,無非只是延遲公司凋亡的時間,並不會為公司帶來起色。那你說,觀察與思考重不重要呢?

    最後的最後,我要強調的就是「行動」。其實這道理大家都懂,我相信很多人或坊間的書籍也都說過「行動」的重要性,思考是虛幻的,唯有把思考的事情行動起來才是真實的,人不會只是想著想著就開起一家大公司。只是這道理你懂、我懂、大家懂,但會付諸實行的人很少,這就是不平凡與平凡之間的差異,我用這樣一段來提醒自己也與大家共勉之。

l   我的第一堂商業課

    在閱讀《給兒子的18堂商業思維課》之前,我從未接觸過相關的領域,可以說這也是我第一次學習如何鍛鍊自己的商業思維。簡單歸納我畫的重點:「正確的金錢觀」、「團隊協作能力」、「良好的心態」、「長遠的眼光」、「觀察與冷靜思考的能力」、「行動力」。對於商業,我從一個小白,到現在變成沒那麼白的小白,林明樟先生的觀念提供了我新的方向、新的思考方式,期盼著未來的商業市場裡亦有我的一席之地。

Source: 林明樟、林承勳 (2019)。給兒子的18堂商業思維課。台北市:商周出版。

留言